| 
  •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,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.

  •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-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&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& messages. Very soon,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. Check it out today!

View
 

13

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云巧 1 year, 10 months ago

李庭

台灣的外僑學校、IB學校一覽表

外僑學校國際學校.pdf

 

高等教育新視野:比較與前瞻

台灣與英國高等教育改革之比較:2000~2015

 

台灣在1994-2005之間廣樹大專院校,實行高等教育普及化,雖然增加了許多高等教育機會,卻也同時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品質,以及拉低了台灣大學畢業生的水平。人人有大學讀的台灣,造成大學生普遍學習態度不佳,學習成果更如同沒有讀過大學一般,「由你玩四年」的精神傳遍全國,因為太容易獲得的大學入學資格,大學生普遍不重視課堂與課業,國中高中時期壓抑的玩心,在大學四年內一次爆發,而台灣卻又是注重學歷的國家,求職時若沒有大學畢業學歷,通常也無法被公司錄取,造就了即使無心學習,為了將來能夠至少參加面試,必須「浪費」四年的時間取得大學畢業證書。近年又因受少子化影響,許多大學招生不足,面臨經營困難的局面。論文中整理了台灣教育改革需要強化「計畫性」、「務實性」和「前瞻性」三大特色,兼顧效益和人文價值,意指為除了行政上、學術發展之外,更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國際觀等等,增加學費以減輕負擔,除此之外,也要試著吸引更多的外國學生,增加學校的競爭力與全球性,同時也不能失去本土文化的永續。不過我覺得,學生的心態也非常重要,台灣的考試文化、長時間學習若無法改善,上了「自由」的大學後,學生依然會將重心放在玩樂上,忽視高等教育的意義。

 


農氏瓊

 

越南的華僑學校的演變過程

 

華人教育鼎盛期

 

受到前述華校振興期的持續發展,1930 年代以後,華人教育更是蓬勃發展。特別是受到中國抗日勝利的激勵,發揚了愛國主義精神,促使越南華人興學更為積極。此等發展的態式,一直維持到 1954 年法殖民政府跨台 前,故稱其為華人教育鼎盛期。

此時華人不僅在越南各城市辦學,而且一些偏僻小鎮也紛紛興辦學 校,傳統私塾更積極向新學堂轉變。直至南北越分立前,北越之海防與河內成立眾多學校,而如南定、芒街、萊州、諒山、康海、宮門、海陽等地亦有小學設立。中越則在華人聚居地均有華校,峴港有樹人中小學,為五十年代中越最高華人學府。其他如芽莊中華小學、藩切之華僑小學、會安之中華小學、藩郎之義安和華強學校,茶叻之中華和新生小學等皆具規模。 南越華校發展以西貢和堤岸之設校最為顯著,其他如美荻、芹苴、薄寮、由各幫辦理的學校,含閩漳學校皆屬免費(華僑志編纂員會,1958)。 此時較有名的學校,在海防有東安小學、懿貞女校、中華小學、僑英學校、時習 學校、民眾學校、光華學校等小學。河內則有中華小學、建華中小學、萃英小學、 國民小學、嶺東小學、中山小學等小學(華僑志編纂委員會,1958)。滀臻、嘉定、朱篤、茶榮等地,也紛紛有顯著的華校發展(華僑志編纂委員會,1958)。

 

 

越南統一之後, 1976 年四人幫垮台鄧小平上台,修正了華僑政策,使華人的國籍問題再度浮上台面。之後在中越戰爭中中越交惡, 越南開始積極展開排華運動。因而始終無法允許華人邁開大步在教育上發展。

1978 年隨越南政府反華和排華政策,越南封閉所有華校,華校若不 是解散、收歸國有,即是與越校合併。這使得原先南越 300 間華校關閉,11.5 萬華校學生和 5,500 名教師,全都必須離校園(Haw, 2003)。與此同時,越 南政府也禁止華人私立教授華語,只是華人集中的越校每週可教授 3-5 小時 華語,教材由政府編寫。據統計原先有 64 所越校開設華語,學生 8,400 人, 唯到 1985 年減至 32 所,7,200 名學生就讀(韋錦海,2004),1994 年剩 8 所 2,260 名學生(關英偉,1997),1997-1998 年更減至 5 所 1,200 名學生就 讀(潘其南,1998)。而省級學校則通常停授中文,這使華人上大學越加困 難。此等現象,要到 1979 年後,由於中越兩國關係變化,越南華人教育出 現了變化,特別是到 1986 年實行改革開放,及 1990 年中越關係正常化, 華語教學才得以復甦(潘其南,1998)。

 

1986 年後越南進行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政策,再加上 1990 中越關係正常化,以及與台、香港、新加坡及大陸之經貿往來,政府對華語人才的 需求孔急。

 

胡志明台北學校主要是為配合近年來台商積極投資越南,所衍生出台 商子女教育問題而產生。其於 1997 年 10 月 27 日初設,包括幼稚園、小學 和國中部,1998 年更增設高中部,用以招收父母都具中華民國國籍之子女入學。學校雖由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設立,且課程教材與進度皆 以台灣公立學校為主,但學校本身屬私立性質。2001 年起為使學生更能適應越南生活,自小一開始進行越語會話,高二並開設高級越語課程。至 2002 年學生有 338人,2007 年時學生約有 543人,教師約有 60 人。另外,學校 於 2003 年開設華語文班,分啟蒙班、初級、中級和高級班進行授課。整個胡志明台北學校,為越南之華人教育又開啟了另一個嶄新的一頁。

1884 年後越南華人教育軌跡之探究.pdf  


劉云巧

世界大戰之前泰國是否有設立華僑學校

· 1904年在清邁設立華語文補習班,後來因為泰國政府再加管制,使中國向海外華僑鼓吹推翻政府改革活動,進行了4次,最後泰國還是放棄了,在1909年中華會所還開了“國文學堂”。

· 客屬會館於1913年設立“進德學校”,這所學校在泰國的曼谷。

· 廣肇會館於 1914 年設立“ 明德學校” ,在泰國的青睞,1917年設立“坤德女校”,在泰國的曼谷。

· 福建會館於 1915 年設立“培元學校”,這所關閉了。

· 海南會館於 1922 年設立 “育民學校",在泰國的曼谷。

ISBN974-91959-3-1-part1.pdf(6、9頁)

 

Comments (0)

You don'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.